电缆老化速度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电气因素、机械因素、材料与制造缺陷以及外部干扰。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加速电缆绝缘层、护套等关键部件的降解,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故障。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环境因素
温度
高温加速老化:电缆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如超过额定温度20%以上),绝缘材料(如XLPE、橡胶)会发生热氧化分解,导致绝缘层变脆、开裂。例如,15kV XLPE电缆在90℃下运行,其寿命可能比70℃时缩短50%。
低温脆化:在极寒环境中,护套材料(如PVC)可能变硬、开裂,失去保护作用。
湿度与水分
水树形成:在潮湿环境中,水分渗透到绝缘层内部,形成微小水通道(水树),导致绝缘电阻下降。例如,中压电缆(如15kV)在含水量超标时,水树引发击穿的风险显著增加。
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氯气等,会与护套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加速老化。
紫外线与臭氧
紫外线辐射:户外电缆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护套材料(如PE)会因光氧化作用变脆、开裂。
臭氧攻击:在电晕放电或高压环境下,臭氧浓度升高,会破坏橡胶等材料的分子结构,导致护套老化。
化学污染
油污、酸碱:电缆敷设在化工厂、加油站等区域时,油污或酸碱物质可能腐蚀护套,缩短使用寿命。例如,PVC护套在接触汽油后可能膨胀、软化。
二、电气因素
过电压与电晕放电
过电压冲击:雷击、操作过电压或谐波过电压会导致绝缘层局部击穿,形成电树枝,加速老化。例如,15kV电缆在承受2倍额定电压冲击后,绝缘寿命可能减少30%。
电晕放电:在高压电缆终端或接头处,电晕放电会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腐蚀绝缘材料。
局部过热
接触不良:电缆接头或终端接触电阻过大,导致局部过热(如温度超过120℃),使绝缘材料碳化、变脆。
过载运行:长期超过额定电流运行,电缆温升过高,加速热老化。
电场集中
绝缘缺陷:如绝缘层偏心、气隙或杂质,会导致电场分布不均,局部电场强度过高,引发电树枝或击穿。
三、机械因素
外力损伤
挤压、拉伸:电缆敷设时受到机械压力(如重物压迫)或拉伸力(如电缆牵引过度),可能导致绝缘层破损或护套开裂。
振动疲劳:长期振动(如桥梁电缆)会使护套与导体之间产生摩擦,导致绝缘磨损。
弯曲半径不足
过度弯曲:电缆弯曲半径小于规定值(如15kV电缆最小弯曲半径为15倍电缆外径),会导致导体变形、绝缘层开裂。
安装工艺缺陷
接头制作不良:如压接不紧、绝缘处理不当,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局部过热或水分侵入。
敷设方式错误:如电缆直接埋地未加保护管,可能被尖锐物体划伤。
四、材料与制造缺陷
绝缘材料质量
杂质含量:绝缘材料中混入金属颗粒、气泡等杂质,会降低绝缘性能,加速电老化。
配方不当:如抗氧剂、稳定剂添加量不足,会导致材料耐热性、耐候性下降。
护套材料选择
环境适应性差:如选用普通PVC护套用于户外高温环境,会因耐热性不足而快速老化。
制造工艺缺陷
挤出温度控制不当:绝缘层挤出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材料结晶度异常,影响机械性能。
冷却速度过快:可能引发内应力,导致绝缘层开裂。
五、外部干扰
生物侵害
白蚁、啮齿动物:电缆敷设在白蚁活跃区域时,护套可能被啃食,导致绝缘暴露。
植物根系:树木根系生长可能挤压电缆,造成机械损伤。
人为破坏
施工误挖:市政施工时误挖电缆,导致外护套破损。
盗窃行为:电缆被盗窃时可能被暴力拉扯,造成内部损伤。
六、加速老化的典型场景
场景1:高温高湿环境
某化工厂15kV电缆因长期在50℃、湿度90%的环境下运行,护套出现严重水解,绝缘电阻下降至0.5MΩ(标准要求≥1000MΩ),导致短路故障。场景2:过载与接触不良
某工业园区电缆因长期过载(电流超额定值20%)且接头压接不紧,局部温度达130℃,绝缘层碳化,引发相间短路。场景3:机械损伤与化学腐蚀
某加油站电缆因重物压迫导致护套开裂,汽油渗入后腐蚀绝缘层,同时紫外线照射加速护套老化,最终电缆击穿。
七、延缓老化的措施
环境控制:选用耐高温、耐候性材料(如硅橡胶护套),避免在潮湿、腐蚀性环境中敷设。
电气保护: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如避雷器),定期检测绝缘电阻。
机械防护:采用金属护套或保护管,确保弯曲半径符合要求。
材料优化:选择低杂质、高抗氧性的绝缘材料,改进制造工艺。
定期维护:每3-5年进行局部放电检测、红外测温,及时更换老化电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