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kV电缆运行维护计划制定要点
一、基础信息核查与档案建立
电缆本体信息
记录电缆型号(如YJV22-15kV)、长度、敷设路径、投运日期等参数,建立电缆“一缆一档”电子台账。
标注特殊环境段(如穿越道路、靠近热源、浸水区域),制定差异化巡检策略。
历史数据整合
收集近3年预防性试验报告、故障记录、缺陷处理单,分析绝缘老化趋势(如介质损耗年增长率)、接头过热频次。
绘制电缆负荷曲线,识别高峰时段(如夏季空调负荷期)的过载风险点。
二、分级巡检体系
日常巡检(每周1次)
重点内容:电缆路径标识完整性、地面开挖预警、电缆桥架锈蚀、终端头渗油。
工具应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接头温度(阈值:环境温度+15℃),超声波局放仪筛查绝缘缺陷。
季度深度巡检
直埋电缆:开挖检查段(每500米1处),测量土壤电阻率(应>50Ω·m),排查腐蚀性物质渗漏。
隧道/沟道:检查排水系统、照明设施、防火隔断,清理积尘(厚度<5mm)。
年度专项巡检
交叉互联系统:测量护层电流(应<50mA),验证保护器状态(直流1mA电压偏差≤±5%)。
金具连接:扭矩复核(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值±10%),接触面氧化层清除。
三、预防性试验与状态评估
绝缘电阻测试
标准:15kV电缆绝缘电阻≥1000MΩ·km(20℃),与历史数据对比下降>30%时启动追踪分析。
方法:采用2500V兆欧表,湿度>80%时启用屏蔽环消除表面泄漏。
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2.5U0(37.5kV)/1h,局部放电量≤10pC。
振荡波局放:适用于长电缆检测,定位精度±0.5m,阈值5pC。
状态评价模型
构建包含绝缘电阻、局放量、接头温度、负荷率等参数的评分卡,按“正常/注意/异常/严重”四级分类,指导维护优先级。
四、缺陷管理与应急响应
缺陷分级处理
紧急缺陷(24h内处理):终端头爆炸、护层保护器击穿、直埋段被挖断。
重大缺陷(72h内处理):绝缘电阻<500MΩ、接头温度>85℃、金具严重腐蚀。
一般缺陷(月度计划处理):标识牌缺失、接地电阻>10Ω。
应急预案
故障测寻:采用行波法(精度±100m)或跨步电压法定位接地故障,配备移动式X光机检查接头内部缺陷。
抢修资源:储备冷缩终端头(适配15kV电缆)、应急发电车、液压压接钳等物资,确保4h内恢复供电。
五、智能化运维升级
在线监测系统
部署分布式光纤测温(DTS)覆盖全线,实时监测缆芯温度(精度±1℃),联动通风系统控制隧道温度<40℃。
安装智能接地箱,实时上传护层电流、电压数据至平台,自动预警接地故障。
大数据分析
构建电缆健康指数模型,融合试验数据、环境参数、负荷历史,预测剩余寿命(误差<15%)。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巡检路径,减少30%无效巡检工时。
六、人员与制度保障
技能培训
每年组织高压电缆试验、局放检测、故障抢修等专项培训,考核通过率100%。
开展反事故演习,模拟终端头爆炸、外力破坏等场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管理流程
执行“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确保操作合规。
推行PDCA循环管理,每月分析维护数据,持续优化巡检周期、试验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