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电缆中间接头的绝缘带缠绕是确保接头绝缘性能和运行安全的关键步骤,需严格遵循工艺要求,控制缠绕力度、层数及搭接比例。以下是具体技巧及操作要点:
一、缠绕前准备
材料选择
半导电带:用于屏蔽层恢复,消除电场集中(如3M Scotch 23号半导电带)。
绝缘自粘带:提供主绝缘,耐压等级需≥35kV(如3M 130C高压绝缘胶带)。
防水带:保护接头免受潮气侵入(如3M Scotch 70号防水胶带)。
绝缘带类型:
材料检查:确认绝缘带无破损、受潮或过期(保质期通常为1-2年)。
工具准备
专用缠绕工具(如带张力控制的绕包机)、手套、清洁布、记号笔、卷尺。
确保工具绝缘性能良好,避免金属部件划伤绝缘带。
电缆预处理
用砂纸(如240目)打磨主绝缘表面,去除氧化层或毛刺。
用清洁剂(如异丙醇)擦拭绝缘表面,确保无灰尘、油污。
剥切尺寸:按接头说明书精确剥切电缆外护套、金属屏蔽层、半导电层及主绝缘(如剥切长度误差≤±2mm)。
表面处理:
半导电层处理:半导电层与主绝缘过渡处需打磨成45°斜坡,避免电场突变。
二、缠绕工艺要点
1. 半导电带缠绕(屏蔽层恢复)
目的:恢复电缆屏蔽层,均匀电场分布。
操作步骤:
半重叠缠绕,搭接率为50%(即每圈覆盖前一圈的50%)。
缠绕方向与电缆轴向一致,避免螺旋状缠绕导致电场畸变。
起始位置:从电缆金属屏蔽层断口处开始,向接头中心方向缠绕。
缠绕方式:
层数控制:通常缠绕2-3层,确保屏蔽层连续无间隙。
末端处理:缠绕至接头中心后,用绝缘带固定末端,防止松脱。
注意事项:
缠绕力度适中,避免过紧导致绝缘带变形或过松起皱。
半导电带与金属屏蔽层需紧密接触,无气泡或空隙。
2. 绝缘自粘带缠绕(主绝缘恢复)
目的:提供接头主绝缘,承受运行电压。
操作步骤:
按电压等级确定层数(如35kV电缆需缠绕10-12层,总厚度≥原绝缘厚度的1.2倍)。
每层缠绕后用手指轻压,确保层间紧密贴合。
半重叠缠绕,搭接率50%-70%(根据绝缘带厚度调整,如0.5mm厚带搭接50%,1mm厚带搭接70%)。
缠绕方向与半导电带一致,保持张力均匀。
起始位置:从半导电带末端外延10-15mm处开始缠绕。
缠绕方式:
层数控制:
末端处理:缠绕至接头另一侧半导电带起始处,用绝缘带固定末端。
注意事项:
缠绕过程中避免绝缘带沾染灰尘或水分,必要时在洁净室内操作。
绝缘带末端需超出半导电层10mm以上,防止潮气沿半导电层侵入。
3. 防水带缠绕(外护层恢复)
目的:防止水分侵入接头内部。
操作步骤:
全重叠缠绕(搭接率100%),确保无缝隙。
缠绕方向与绝缘带一致,保持张力均匀。
起始位置:从绝缘带末端外延20-30mm处开始缠绕。
缠绕方式:
层数控制:通常缠绕2-3层,覆盖整个接头区域。
末端处理:缠绕至电缆外护套断口处,用热缩管或胶带固定。
注意事项:
防水带需完全覆盖绝缘带,避免边缘翘起。
若使用热缩管,需在防水带外层缠绕一层,然后加热收缩(温度控制在120-140℃)。
三、缠绕后处理
外观检查
接头表面应光滑、无气泡、毛刺或褶皱。
绝缘带层间应紧密贴合,无间隙或松动。
电气测试
绝缘电阻测试:使用2500V兆欧表测量接头与地、接头间的绝缘电阻(应≥1000MΩ)。
交流耐压试验:施加72kV电压(1.6倍额定电压),持续1分钟,无击穿或放电现象。
局部放电测试:检测接头局部放电量(应<5pC)。
机械保护
安装玻璃钢保护盒或钢管,防止接头受机械损伤。
填充防水砂或密封胶,增强防潮性能。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绝缘带起皱或松脱
原因:缠绕张力不均或层间贴合不紧。
解决:重新缠绕,控制每圈张力一致,缠绕后用手指轻压层间。
局部放电量超标
原因:绝缘带内有气泡或半导电层处理不当。
解决:剥除问题段绝缘带,重新打磨半导电层过渡处,重新缠绕。
接头发热
原因:绝缘带层数不足或接触电阻过大。
解决:增加绝缘带层数,检查接头压接质量,确保导体接触紧密。
五、预防措施
标准化操作
编制缠绕工艺卡,明确每步操作参数(如搭接率、层数、张力)。
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环境控制
在湿度≤70%的环境中操作,避免雨天或潮湿天气施工。
使用防尘罩覆盖未完成的接头,防止灰尘污染。
定期维护
对运行中的接头进行红外测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每3-5年对接头进行开盖检查,确认绝缘带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