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电缆压接模具磨损后,需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更换,以确保压接质量符合标准,避免因模具磨损导致的接触不良、发热等问题。以下是具体更换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更换前准备
确认模具型号匹配
根据电缆截面(如120mm²、240mm²等)和导体材质(铜/铝),选择与原模具规格一致的压接模具。
示例:35kV电缆常用导体截面为150mm²或240mm²,需对应选择压接范围涵盖该截面的模具(如120-240mm²通用模具)。
检查压接设备状态
确认压接机液压系统压力正常(通常为70-100MPa),无漏油或压力不稳定现象。
检查压接钳口与模具的配合间隙,确保无松动或偏斜。
安全防护措施
穿戴绝缘手套、安全帽及防护眼镜,防止压接过程中金属碎屑飞溅。
在压接区域设置警示标识,避免无关人员靠近。
二、模具更换步骤
1. 拆卸旧模具
步骤:
关闭压接机电源,释放液压系统压力(通过泄压阀)。
使用专用工具(如内六角扳手)松开模具固定螺栓,取下上模和下模。
检查旧模具磨损部位(如压接腔内壁、钳口边缘),记录磨损程度(如压接腔直径扩大>0.5mm需更换)。
2. 安装新模具
步骤:
清洁压接钳口及模具安装面,去除油污或金属残渣。
将新模具对准压接钳口定位槽,确保上下模压接腔对齐(误差≤0.1mm)。
均匀拧紧固定螺栓(扭矩值参考设备说明书,如50-80N·m),避免局部过紧导致模具变形。
3. 调试与校准
步骤:
空载试压:在无电缆状态下,施加额定压力(如80MPa),检查模具闭合是否严密,无漏压或偏移。
压接样品测试:用同规格电缆段进行试压接,测量压接后导体截面积(应≥原截面积的95%),并检查压接处外观(无裂纹、毛刺)。
介损预检:对试压接样品进行介质损耗因数(tanδ)测试(标准值<0.5%),确保压接质量不影响电缆绝缘性能。
三、更换后验证与记录
压接质量检查
外观检查:压接处应光滑、无变形,导体与连接管接触紧密。
拉力试验:随机抽取压接接头进行拉力测试(如240mm²电缆拉力≥12kN),确保机械强度符合标准。
电阻测量:使用微欧计测量压接处直流电阻(应≤同长度导体电阻的1.1倍)。
数据记录与归档
记录模具更换日期、型号、压接设备参数及测试结果,建立模具寿命管理台账(如累计压接次数超过500次需强制更换)。
附上压接前后对比照片及测试报告,作为后续质量追溯依据。
四、常见问题处理
模具安装偏斜
现象:压接后电缆导体偏心,导致接触面积不足。
处理:重新调整模具定位槽,使用百分表检测上下模同轴度(误差≤0.05mm)。
压接压力不足
现象:压接后导体松动,电阻超标。
处理:检查液压系统压力表,校准压力传感器(如更换为数字式压力表),确保实际压力与设定值一致。
模具与电缆不匹配
现象:压接腔过小导致导体变形,或过大导致接触不良。
处理:严格按电缆截面选择模具,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材小用”。
五、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模具
每压接200次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压接腔直径,磨损超过0.3mm时提前更换。
检查模具表面裂纹(如线切割痕迹是否扩展),避免突发断裂。
优化压接工艺
控制压接速度(如0.5-1秒/次),避免快速压接导致模具过热或变形。
对铝导体电缆,压接前涂抹导电膏,减少氧化膜对接触电阻的影响。
培训操作人员
定期开展压接技能培训,强调模具更换流程及质量标准(如压接后导体突出长度≤1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