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5kV电缆介质损耗因数(tanδ)超标时,需通过系统排查和针对性处理消除绝缘缺陷,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初步排查与数据记录
复核测试条件
检查测试时环境湿度(应≤80%)、温度(如20℃标准值)、仪器接地可靠性,排除外部干扰(如电场、磁场)导致的误差。
确认测试电压是否符合规程(如施加至额定电压的1.5-2倍),避免高频测试导致电容电流过大影响结果。
历史数据对比
调取电缆投运后的历次介损测试数据,分析tanδ值的变化趋势。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能为绝缘老化;若突然超标,需重点排查受潮或机械损伤。
二、分段定位故障点
电缆路径分段测试
将电缆分为若干段(如每500米一段),通过临时接头或断点开关隔离,逐段测量介损。
示例:某35kV电缆介损超标后,分段测试发现某段tanδ值显著高于其他段,锁定故障区域。
局部放电辅助定位
使用脉冲电流法或超声波法检测局部放电,结合介损超标段定位结果,确认是否存在局部绝缘缺陷(如气隙、裂纹)。
三、针对性处理措施
1. 绝缘受潮处理
现象:介损超标伴随绝缘电阻下降(如<500MΩ),可能因外护套破损导致水分侵入。
处理:
干燥处理:对电缆整体或故障段通入热风或低频加热,驱除潮气(温度控制在60-80℃,避免绝缘老化)。
真空滤油:若为充油电缆,需对绝缘油进行真空脱气处理,恢复油介损性能(如油耐压值从32kV提升至39kV)。
外护套修复:检查并修补外护套裂纹,防止水分再次侵入。
2. 绝缘老化或局部缺陷修复
现象:介损超标但绝缘电阻正常,可能因绝缘层内部老化或制造缺陷(如交联聚乙烯内应力)。
处理:
局部修复:对确认的缺陷段(如中间接头)进行重新制作,严格把控应力控制管与绝缘屏蔽层的搭接工艺。
整体更换:若电缆老化严重(如运行超过20年),建议更换为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提升机械性能与阻燃性。
3. 外部干扰排除
现象:介损测试值波动大,可能因瓷套表面污秽或接地回路接触不良。
处理:
清洁瓷套:用挥发性清洁剂或憎水性涂料处理瓷套表面,降低表面电阻对tanδ的影响。
改善接地:检查被试品接地回路,确保接触电阻<0.1Ω,避免接地不良导致测量误差。
四、处理后验证与预防
复测与耐压试验
处理完成后,重新测量介损(tanδ应<0.5%,20℃时),并施加交流耐压(如72kV/1min),确认无击穿或放电。
长期监测
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时跟踪介损、局部放电等参数,建立预警机制。
缩短预防性试验周期(如从24个月调整为12个月),提前发现潜在问题。
改进设计与施工
优化电缆选型(如采用A类阻燃电缆),加强中间接头制作工艺培训,避免应力集中或屏蔽层断连。
对户外电缆增设防日晒雨淋措施(如安装电缆桥架),延长使用寿命。


